內容來自sina新聞
李一戈房企大規模增長時代即將過去
房地產企業高速或大規模增長的黃金時代,已經過去。
追求大規模的增長,一直是房企的主流模式。以閩系房企為代表,包括泰禾、陽光城、旭輝、世茂房地產、正榮等,2011年-2013年增幅驚人,動輒50%,甚至高達100%。非閩系的兩傢房企代表,是融創中國和碧桂園,後者去年增幅達123%。
這類企業的特點,以泰禾地產為代表,講求"四高",即"高品質、高溢價、高周轉、高杠桿"。高品質有點自誇,能不能實現高溢價、高周轉得由市場說瞭算,但高杠桿也就是高負債,是大傢都已看到的。
追求規模增長是上市公司的必然要求。2013年中國房企TOP20,都是上市公司。其中的三傢,萬達商業地產已經在香港借殼,綠地除瞭借殼香港還在A股借殼金豐投資整體上市,中信地產也已作為中信集團的一部分在香港整體上市。
上市公司有營收要求,每年沒有一定的規模增長,沒法跟股民交代。但以閔系房企為代表的快公司,很少追求高利潤,因為高負債很難同時做到高利潤。看看它們的報表,凈利潤率都不高。
2014年很可能是樓市的一個分水點。如果政府能堅持不全面放松調控(銅陵南寧隻是微調,不能稱作全面救市),2014年可能迎來2011年那樣的市場調整,2015年-2016年恢復溫和增長;如果政府全面放松調控,2014年下半年樓市就會大幅反彈。
雖然中央政府壓力巨大,但我願意相信政府不會選擇全面救市,而是會堅持房地產調控的基調。那麼,房企就不得不與大規模增長的時代徐徐告別。理由如次:
房地產繼續保持高速增長,深化經濟體制改革,尤其是產業結構調整,就是一句空話。主要的一點,產業升級,培育新型產業,都需要大量資金。如果像過去10年那樣,錢都流到房地產去瞭,談什麼結構調整?
房地產稅在2017年會初見分曉。房地產稅的出發點,不是為瞭抑制房價,而是著眼於財稅體制改革,是為瞭給地方政府提供穩定的稅源。但它推出後,一定會對房地產市場產生重大影響,至少,將熨平樓市的增長曲線。
跳躍性增長模式,不可復制。融創、陽光城、泰禾,從50億-80億到120-150億,然後是200多億-300多億,後來者很難復制:地價越來越貴;高杠桿的風險巨大。如果今年樓市深度調整,泰禾就比較危險。復制這種模式需要賭徒心態。
資本市場不看好這種模式。碧桂園銷售額增幅超過120%的消息傳出,次日的股價隻是象征性上漲瞭一分錢,正式公佈年報後的兩天,股價下跌超過20%;泰禾地產銷售額翻番,股價反而連續幾天下跌,正式公佈年報,第二天也隻漲瞭兩分錢。
這並不是說,就不要規模瞭。維持適當規模的增長,一段時期內仍是我國房地產企業的主流模式。但如果想活得更長久,就必須尋求轉型。如果隻是圍繞房企的主營業務進行微調,不能視為轉型。隻有將原來單一的業務收入來源,變為兩種以上的多元;拆分或同時建立另一種業務收入,才稱之為轉型。
已有少數先行企業開始探索轉型。譬如萬科。去年7月,萬科總裁鬱亮就提出,萬科要從"產品提供商"轉變為"城市配套服務商"。今年2月,王石在接受網易采訪時說,萬科轉型是邏輯發展的必然。
是什麼邏輯在推動萬科?我個人認為,最核心的邏輯就是,萬科發現,規模增長已經接近天花板。從1709億增長到3000億,是有可能的,再往上就很難瞭。萬科到互聯網企業學習,實行合夥人制度,都是在探索。
其他的轉型,還包括花樣年建立彩生活服務平臺,萬通推出"自由築屋"服務平臺,北大資源建立新文化中心和資源傢服務平臺等。其共同特點是,由房屋建造商向城市配套服務商、生活服務商轉變,但沒有一下就放棄傳統業務。
稍有野心的地產商都會眺望5年以後。到2020年,房企前30強,恐怕會有三分之一發生變化
>>>5.31"讓孩子贏在起跑線"新浪樂居大型看房團
新聞來源http://bj.house.sina.com.cn/news/2014-民間信用貸款代償房屋信用貸款代書怎麼貸款比較會過件05-22/07462741319.shtml基隆貸款代辦公司
- 第二順位房貸銀行利率多少免費諮詢試算 房屋信貸 有人比較過每家銀行信貸條件嗎
- (貸款秘訣) 汽車貸款率利最低銀行 房貸信用貸款車貸信貸新北石碇車貸信貸
- 信用貸款借貸利率缺錢急用哪裡借錢 銀行信貸利率缺錢急用哪裡借錢